联系我们
  • 邮编:238371
  • 电话:18098662861
  • 地址:无为县高沟定兴工业区

同轴电缆的主要特性

文章出处:本站 人气:12243 发表时间:2022-04-07 16:51:43

一、特性阻抗

同轴电缆由同轴内外导体组成。同轴电缆填充在内外导体之间的绝缘介质具有一定的电容率。在内外导体上增加一定的电位差,两层导体之间会有电场,同轴传输线中会形成一定的电容。当高频信号在同轴传输线上连接时,任何长度的同轴传输线都会形成一定的电感。这些电容和电感存在于同轴电缆中,由单位长度的电容和单位长度的电感决定,形成特性阻抗。同轴电缆的特性阻抗是指在200MHz频率附近电缆的平均特性阻抗。这是由于材料和制造工艺的限制,不可能**确保同一同轴电缆的特性阻抗完全相同,只能取沿线所有局部特性阻抗的算术平均值(通常为75欧姆)。

二、反射损耗

反射损失又称回波损失,符号为RL。中国目前的行业标准规定反射损失为18dB。国内大部分物理泡沫聚乙烯同轴电缆的反射损失约为18dB和12dB。一般来说,工作频率越高,反射损失越小。例如,SYWV175-5型电缆在f~300mHz时RL~>21)B,f>300mHz时RL≥18dB。从信号传输质量的角度来看,反射损失越大越好,因为RL值越大,电缆内部结构越均匀,反射波形成的可能性越小。也就越难以形成驻波。低反射损耗的电缆容易造成电视图像清晰度差、重影或网纹干扰等不良现象。

三、湿度特性

湿度特性是指同轴电缆随绝缘体湿度变化而衰减的特性。该特性的优缺点是绝缘体的物理结构、所用材料的性能以及内外导体粘接的工艺水平。目前,物理泡沫绝缘和莲藕芯绝缘聚乙烯材料的物理使用,物理泡沫绝缘的防潮、防水和使用寿命远远强于莲藕芯绝缘电缆

电缆受潮或进水后,其内部电容和电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。一般来说,前者的增加大于后者。结果总容抗下降,但感应抗增加,增强了内外导体之间的信号旁路(即信弓泄漏),增加了传输阻力和信号衰减。

四、温度特性

温度特性是指同轴电缆随环境温度变化而衰减的特性。一般来说,当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,同轴电缆的金属损失和介质损失都会发生变化。正常情况下,温度每变化1℃,衰减量约为0.2%。变化越小越好。否则,当季节变化、昼夜温差大、某些特殊场所温度波动大时,同轴电缆对传输信号衰减的变化会导致放大器输出电平波动较大。这种影响因素对多级放大的积累更为严重。它甚至使放大器无法工作。

五、频率特性

频率特性是指同轴电缆衰减与平方根频率成正比的特性曲线。由于同轴电缆传输的信号频带非常宽,作为同轴传输线内的集中参数和分布参数,各种信号组件的性能和响应不同,不同频段的信号会产生不同的衰减。频率特性优良的同轴电缆,其特性曲线在整个频段范围内均比较平滑。相反,如果谷点容易出现横纹干扰和扭曲,峰值可能会大大阻止信号传输,甚至阻断。

六、老化特性

老化特性是指同轴电缆内外导体的电阻率、绝缘体泄漏、电缆衰减指标与使用时间的关系。据统计。3~6年后,传输信号的衰减增加了约1.2-1.5倍。难怪恶劣环境下使用的同轴电缆每五年更新一次。

七、衰减常数

一。该参数主要由电缆的金属衰减和绝缘介质衰减决定。金属因素是指内外导体的尺寸、材料纹理和形状;绝缘介质的主要因素是材料质量、物理结构和内外导体之间的相对电容率。衰减常数与电缆的特性阻抗密切相关,呈反向。

与关系相比,它也与工作频率有关,在不同频率下呈现不同的衰减。一般规律是工作频率越高,衰减常数越大。例如,SYWV175-51l同轴电缆WV175-51l同轴电缆的衰减常数(db/100m)。B=2.0:F=50mHz时,B≤4.7;F=550mHz时,B≤15.8;F=1000mHz时,p≤22.0。在5mHz~1000mHz的频率范围内,衰减分贝数相差10倍。优质同轴电缆,其衰减频率特性曲线非常光滑,无吸收点,曲线上各频点的衰减值能满足规定值的要求。

八、屏蔽衰减

屏蔽衰减是衡量同轴电缆屏蔽性能的技术参数。若电缆屏蔽性能差,外部电磁噪声干扰会侵入,内部传输的信号也会向外辐射,影响其特性阻抗。传输信号会在电缆中反射,从而形成合成波-驻波,混合入射波和反射波。反射会降低信号传输效率,降低图像和伴音质量,抖动数据信号,严重时数据误码率突然增加,系统混乱。

普通编织网同轴电缆的屏蔽层由一层铝箔和一层金属编织网组成大,屏蔽性能越好。在编织网外加一层金属箔,形成三屏蔽编织网同轴电缆,进一步提高其屏蔽性能。如果在三蔽编织网同轴电缆外层加一层金属编织网,则可形成屏蔽性能较好的四屏蔽编织网同轴电缆,如。

RG6.RGL.SYPFV175-7-2P.SYPFV175-5-2P等。虽然四屏编织网电缆的屏蔽衰减*高达100dB,但以铝管或铜管为屏蔽层的同轴电缆的屏蔽衰减可达120dB。


主营区域: 贵州   四川   浙江   湖南   河北   河南   江西   江苏   广东   安徽